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爱国卫生 > 爱卫简报 > 2009年爱国卫生工作简报
2009年爱国卫生工作简报第3期
作者: 时间:2009-05-14 来源: 省爱卫办 字号:【

省政府召开河南省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2009430下午3时,省政府召开河南省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爱卫会委员单位全体成员、省卫生厅各处室负责同志、省疾控中心和省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约150余人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各省辖市设立分会场,市、县分管领导及市爱卫会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414全国爱卫会全体会议和424全国爱卫办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传达学习了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爱卫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分析我省爱国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爱国卫生工作重点。济源市、巩义市、信阳市新县主要领导分别就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春季传染病防控和农村改厕等工作做了典型发言。省政府副省长宋璇涛、省委副秘书长杨晓捷、省政府副秘书长寇武江、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出席会议,宋璇涛副省长做重要讲话。

宋璇涛副省长强调指出: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爱国卫生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防治手足口病、防控人感染猪流感的关键时期,组织开展好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经济社会效益。二是突出重点,扎实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从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卫生城镇创建工作,营造良好公共卫生环境;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四个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我省爱国卫生工作。三是超前谋划,全面加强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工作作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形成联防联控工作局面,推动防控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加强领导,推动我省爱国卫生运动健康、科学、有序开展。

【编者按】 430召开的河南省爱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济源市、巩义市、信阳市新县主要领导分别就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春季传染病防控和农村改厕等工作做了典型发言。现将三份典型发言材料印发,希望各地认真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动爱国卫生工作向纵深发展。

典型发言材料一: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济源市委常委、副市长 薛玉森

近年来,济源市坚持把“人人拥有健康环境、人人具有健康意识、人人享有健康生活”的理念贯穿于爱国卫生工作,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效推动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和群众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也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等多项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开展以“五化”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近年来,我市以“村容整洁、环境良好”为目标,以“卫生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建筑美化、街道亮化”五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全面推进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打造舒适、美丽、干净的生活空间

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我市不是单纯搞清理垃圾、打扫庭院卫生、解决乱堆乱放问题,而是从增强农民的清洁卫生意识、实施村庄绿化、完善管理机制等深层次方面入手,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通过实施农村道路集中硬化、街道庭院立体绿化、主次街巷房屋整体美化、村内主要街道全面亮化,打造农村“新居所、新村落、新环境、新面貌”,引导群众共同营造舒适、休闲、美丽、干净的生活空间。

2.大力开展公路主干道沿线两侧综合整治,形成洁、畅、绿、美新景象。

制定了垃圾清理处理经常化、废弃建筑物拆除净化、通道绿化标识化、黄土裸露区绿化硬化、招牌广告和店外经营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十统一”标准,注重广泛性、针对性,强化经常性、规范性,统一发动,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干线公路为纽带的洁、畅、绿、美相协调的环境一体化。

3.大力开展卫生村镇建设,打造景美、民富、文明新农村。

我市坚持把创建卫生村镇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的载体,常抓不懈。市政府每年都把创建卫生村镇纳入各镇(街道)年度工作目标,市爱卫会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以“垃圾清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活动,并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采取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的做法,推动卫生村镇建设工作。目前,我市11个镇全部建成了卫生镇,其中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5个,市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62个,市级卫生村185个。大部分村镇规划统一、干净整洁、秩序井然,呈现了景美、民富、文明的新农村面貌。

4.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用上卫生厕、通上硬化路、丰富了精神生活。

我市按照“政府奖补、集体为主、群众自筹”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根本改变。第一,老百姓喝上了干净水。先后投资5600余万元,建设了王屋山、天坛山、大峪东山三大供水工程,解决了山区农村近10万人、3万余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目前我市农村自来水通水率达85%以上,改水受益人口达49.69万。第二,老百姓用上了卫生厕所。结合建池、改圈、改厕、改厨等“一池三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做到建成一座、合格一座、使用一座,目前全市改厕率达82.8%第三,自然村通上了硬化路。累计完成投资2.83亿元,新建(改建)村镇公路200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油)路551公里,居民组通硬化路260公里组组通硬化路已经达85%以上。第四,老百姓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我市大力实施“一村一园一场建设”,即每个行政村都要建设一个小游园、一个篮球场。现在全市多数村建成了小游园和篮球场,装上了健身器材,农村群众改善了生活习惯,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健康和谐新农村

1.农村垃圾管理规范化。

我市健全了“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处理机制,在各行政村建立卫生保洁队伍、配备清扫用具、环卫三轮车,在重点村设置垃圾箱、流动垃圾车,修建布点适宜的密闭式垃圾屋,各镇还修建数量充足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为各镇(街道)配备垃圾装载机和运输车24辆、专用环卫机动三轮车138辆、人力环卫车445辆、果皮箱21241个。目前,全市大部分村镇主要街道严格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全天侯卫生保洁,村镇卫生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2.农村健康教育长效化。

把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做为预防常见传染病的第一关口,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卫生知识、传递健康信息、提高农民的卫生防病意识,帮助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以肠道传染病为例,2002年我市监测到痢疾病例92例,2008年未监测到1例,全市肠道传染病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病媒生物防制,我市的苍蝇、蚊子等“四害”密度明显降低,乙脑、流脑等常见传染病发生率下降了四成多。多年来,我市无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

三、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生活环境,完善了公共设施,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促进了物质、精神和政治三个文明整体推进,群众得到了实惠、政府树立了形象。

二是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干净整洁到提高质量和生活品味的跨越,村容村貌实现了由农家院落到现代都市村庄的变迁。

三是通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最富最美新济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市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兄弟地市相比,仍存在着薄弱环节,兄弟地市的好经验、好做法,都很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扎实落实好各项任务,为建设健康和谐新农村、为把济源早日建成全省最富最美的城市作出积极的贡献。

典型发言材料二:

深入开展农村改厕 有效促进疾病防控

巩义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春阳

近年来,巩义市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明显降低,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

市政府成立了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爱卫办、财政、卫生、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为搞好农村改厕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2.强化目标管理,明确落实责任。

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把各镇、街道年度需完成的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进行量化分解,纳入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并与各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各镇、街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目标细化分解,层层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强化资金保障,夯实工作基础。

农村改厕的关键环节是落实改厕资金。我们采取“财政补一点、局委帮一点、镇级挤一点、村级筹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改厕资金。市政府每年对各镇、街道年度农村改厕目标任务实施考核验收,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由市爱卫办负责实施补助。验收合格后,市财政每户补助60元,镇财政补助100元,剩余部分由包村局委和各村解决,为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4.强化技术指导,规范建设标准。

由市爱卫办、卫生局、农业局、防疫站等部门联合组成改厕技术指导组,对各镇、街道爱卫办主任和改厕技术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并把多种形式的改厕图纸整理成册,发放到各镇、村、组参照施工。在施工中,坚持做到统一培训、统一图纸、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统一补助,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美观实用,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改造后的卫生厕所达到粪便分池密封发酵,粪液排污设施通畅合理,采光通风卫生良好的标准要求。

5.强化质量监督,确保改厕成效

加大督查力度,采取“周通报、月评比、季考核、年奖惩”的方法,对各镇、街道农村改厕工作实施全程质量监督管理。对在日常督导中发现的技术质量个性问题责令其现场改正,存在的普遍问题限期整改,到期复查销号。年终验收时,凡改厕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市财政不予补助。通过以上措施,近年来我市平均每年新增改厕1.21.5万座,目前全市累计改造卫生厕所13.5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通过抓改厕带动了卫生创建。

坚持以农村改厕带动农村垃圾规范化管理和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的建立,把农村改厕引伸为卫生镇、卫生村创建,取得了良好效果。2008年,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截止2008底,全市创成国家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镇2个,郑州市级卫生镇3个,省级卫生村73个,郑州市级卫生村26个。

2.通过抓改厕改善了城乡环境。

通过连年来的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我市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市连续5年在郑州市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一。

3.通过抓改厕促进了全民健康。

农村改厕工作的深入推进,有效降低了蚊蝇密度,消除了病媒生物孳生地,从源头上阻断了传染疾病的传播途径。据我市卫生防疫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甲肝、痢疾、伤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由1997年的192.310万降为2008年的66.810万,全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也明显下降。同时,我们利用每年的世界卫生日和爱国卫生月活动,广泛宣传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意义及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通过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卫生习惯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市农村改厕和预防控制疾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查漏补缺,开拓创新,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典型发言材料三: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全力抓好疾病防控工作

新县人民政府县长 杨明忠

新县地处豫南大别山腹地,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总人口36万,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河南唯一的将军县。

近年来,新县县委、政府始终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防控传染性疾病、维护群众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卫生防病为核心,坚持不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县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新县启动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当年一举获得“河南省卫生县城”荣誉称号;2004年又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2008年再次通过国家爱卫办复核,实现国家卫生县城“两连贯”。新县还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10余块国家级奖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发动,群策群力抓防控

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抓手,全民动员,齐抓共建,改善城乡卫生面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一是广泛宣传造氛围。以爱国卫生活动月为载体,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组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专家咨询,全面设立健康教育专栏和知识橱窗,全方位、高密度宣传日常生活健康知识,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在全社会形成讲卫生、保健康的良好风尚。如在防控手足口病工作中,我们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张贴、翻印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宣传单,让群众知道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不可怕,牢固建立人防屏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二是强化整治创环境。全力开展全民“除四害”活动,“四害”控制达到国家标准;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强化饮用水质检测,确保卫生安全;高标准建成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确保垃圾污水日产日清;加大城区三格化粪池改造力度,新建改建星级公厕24座,严禁粪便、生活污水直排;狠抓医源性污水处理,处理率达100%;严格城区卫生管理,坚持周五卫生检查评比,实行流动红旗、黑旗制度,做到一日两清扫,全天保清洁。三是深入创建上水平。深入开展卫生乡镇、卫生单位、卫生家庭创建活动,先后创建国家、省、市卫生先进单位74个,全县15个乡镇均为市级以上卫生乡镇,其中省级卫生乡镇11个。通过爱国卫生活动的扎实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全民创卫意识、环境意识和卫生意识,提高了预防传染病的能力。

二、科学组织,多措并举抓防控

一是强化培训。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重点培训手足口病、麻疹防控知识,全县医务人员基本都能够熟练掌握临床特征、鉴别标准、诊疗原则、消毒隔离、疫情监测上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知识。二是健全网络。严格按照“三专四严”要求,设立乡镇卫生院发热疱疹门诊和留观室,实行预检分诊制和首诊负责制;新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县医院为救治医院,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预检作用和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托幼机构前沿哨口作用,建立健全流行病学调查、疫点消毒、疫情监测分析和报告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上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三是严密防控。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疫苗接种率达98%,连续10年无脊灰、白喉、百日咳确诊病例和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艾滋病和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针对去年我县麻疹疫情一度出现的抬头趋势,我们迅速组织开展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补种麻疹疫苗2万多人份,及时控制了疫情;今年开春以来,再次开展查漏补种工作,进一步巩固了麻疹疫情的防控成果。针对手足口病流行态势,扎实开展防控工作,由于措施有力,去年累计发病22例,均全部治愈;今年以来共发病23例,无重症病例。

三、强化保障,健全机制抓防控

一是健全责任机制。严格实行传染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传染病防控工作、规划免疫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做到事事有安排、件件有人抓。严格实行月检查、季考评、年终统一考核制度,奖优罚劣,一律兑现。二是健全应急机制。针对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发病早、来势猛、病情重”的特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及时部署,迅速启动防控预案,组织协调教育、广电、卫生、医药、计生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制订具体措施,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全力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三是健全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统一将传染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力保障传染病防控。今年,我们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一次性投入70多万元,购置医疗设备,建立了儿童重症救护室;同时,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大,及时加大经费投入,全额保证适龄儿童免费接种9种疫苗,确保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我县得到有效落实。四是健全督查机制。严格实行领导督导制,将传染病防控任务落实到县“四大家”每位领导身上,要求县“四大家”领导每隔15天深入所包乡镇开展巡回督查,了解一线情况,现场解决问题。创新督导方式,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防疫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技术督导制,结合传染病发病特点,认真落实省卫生厅提出的“深、实、细、快、严”五项要求,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分组分片、包乡包人开展督导,发现问题,严格问责,限期整改。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县在创卫和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高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全力抓好传染病防控,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确保新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主办单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办公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叉口
Email:123456xxzx@163.com 豫ICP备12026827号-2 郑公备:41010502000045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