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爱国卫生 > 专家论坛
试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是加快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载体
作者: 时间:2010-11-09 来源: 省爱卫办 字号:【

试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是加快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载体

洛阳市爱卫办 武文

摘要:目的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着力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位,从而加快解决民生问题步伐。方法 通过查阅地理、城建、卫生、环保、统计、健康教育等各方面资料,结合洛阳创卫进程,对创卫前后城市面貌及民生改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论 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洛阳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城市基础建设和管理日趋完善,城市综合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国家卫生城市建设 民生问题 有效载体

1洛阳基本情况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现辖186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46.0万。其中建成区面积12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51.0万人(非农业人口110.0万,农业人口41.0万)。洛阳历史悠久,素有“九朝古都”之称,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长达1500多年,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灿烂。“河图洛书”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道学开创于此,儒学渊源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洛阳古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国佛教“释源”、“祖庭”——白马寺,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文物古迹,与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洛阳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工业城市。“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建在这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党政要员曾来洛阳参观访问,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中国的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亲临洛阳视察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勉励。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空气污染、黄土裸露、五小单位卫生条件差、病媒生物孳生地多、市民健康意识薄弱等群众反映较大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综合性的载体,解决好这些纷繁复杂的民生问题呢?我们在长期的探索中,经过认真总结,审时度势,认为只有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才能统筹兼顾,加快解决民生问题的步伐。于是,19969月,市委、市政府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大局出发,做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大决策。我们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从改善城市环境,立足民生、解决难点入手,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大卫生问题,通过实施畅通工程、绿化亮化、河渠治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蓝天工程、全民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区开发建设等工程,全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外游客的高度称赞。200712月,我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使洛阳成为一个创业者向往、投资者留恋、居住者舒心的现代化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2论证内容与方法

通过查阅地理、城建、环保、卫生、统计、健康教育等各方面资料,结合近年洛阳创卫实际情况,确立分析项目,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工程、公共卫生建设和五小治理、病媒生物孳生地清理、健康教育等六个方面对创卫前后城市面貌及民生改进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3项目分析

3.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过去城市背街小巷道路坑凹不平,群众出行难等问题,从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先后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396亿元,其中旧城改造投资216亿元,新区开发投资180亿元。实施了7193项畅通重点工程,先后对王城大道、南昌路、定鼎南路、建设路、龙门大道、九都路、纱厂南路等140多条道路、311条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扩建,对城市四个出入口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整修。市政府在对支路及背街小巷道路改造上给予财力支持,明确规定每改造一平方米补贴50元,极大地调动了各城区的积极性,改善了居民区的出行条件。同时,我们将支路和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管理纳入城市环境卫生考评体系中,制定了质量标准,实行一日两扫,8小时保洁制度,推行了门前三包五不准责任制。新区共开工各类工程400项,建成道路5283公里,同步配套了水、电、气、热、通讯等基础设施。2004年至2006年,市、区两级财政还出资301万元购进大型道路冲洗车8台,投资800万元购进6辆拉臂钩车,24个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箱),城市区果皮箱数量达9000多个,其中主次干道7400余个,支路及背街小巷1600余个,新购置机械化清扫车14台。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率保持在100%,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2%,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82%

3.2大气污染治理

针对夜间市民看不到星星,空气质量被国家通报为十大污染城市,戴上“黑帽子”的现状,市政府自2003年起,痛下决心,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相继开展了“飓风行动”、“二次风暴”、“三次战役”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把污染总量减排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任用考核体系,和各县(市)政府签订了主要污染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先后取缔市区划定范围内的手烧炉253家,拆除集中供热、供气区内10吨以下燃煤炉5679台,对市区22家重点企业进行严格监督检测,对6家不达标企业依法下达停产治理通知,对部分大型企业实施分批搬迁,离开市区。集中对城市区饮食服务企业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同时,出台了主要污染总量减排考核、监测、统计办法及一票否决问责制等措施,建立健全了环境违法企业黑名单制、重点环境违法行为挂牌督办制、秸秆禁烧财政划扣罚款、生态创建资金奖励等工作制度,初步形成污染减排体系,有效推进了污染总量减排工作。

3.3城市绿化工程

针对城市黄土裸露、公共场所绿化少这一难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充分发动群众,筹资7.6亿元,在省道、国道两侧,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在城郊外围丘岭坡地开辟分布于城市四周的块状绿地,以周山、龙门山、上清宫、小浪底等为义务植树基地,完成通道绿化2100公里,形成了城市周边生态防护林带(块)网,原本黄土裸露的荒山,如今柳绿花红,已成为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投资1.2亿,在洛河之滨建成了全长20公里,总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含水面),水面宽度达600800的洛浦公园。两岸种植乔木200个品种逾40万株,灌木210余万株,牡丹30余个品种20余万株,绿地230万平方米。内设40个休憩广场、18个历史文化广场,是省内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开放公园。

3.4公共卫生建设和五小治理

针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看病难、五小单位难治理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筹资5400万元,在市政府西邻新建了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洛阳市卫生监督中心办公大楼。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成市、县、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紧急救援、妇幼保健、血液安全管理的“三横五纵”公共卫生体系网络。

针对我市小饮食店、小美容美发店、小歌舞厅、小洗浴室、小旅馆数量多、卫生条件差,严重危害弱势群体健康等问题,我们将 “五小单位”综合整治作为营造安全放心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全市8371家“五小单位”进行了以健全卫生组织制度,改善硬件条件,完善四防设施,落实消毒制度,整治个人卫生为主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卫生达标店”活动,对1017家不达标的店实施“关、停、并、转”;开展餐饮业专项整治和公示制度试点工作,餐饮业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5病媒生物孳生地清理

针对脏在背街小巷、乱在农贸市场、差在城乡结合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市、区政府加大了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投入1.4亿元,建设了盘龙冢和张落坪两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设计日处理垃圾2232吨,年处理垃圾80.35万吨。现日产生活垃圾1221吨,日无害化处理量10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38.3万吨。2001年,投资2.56亿元建成了涧西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30万吨,现一期日处理污水20万吨;2006年,投资3.5亿元启用了日处理污水20万吨的东污水处理厂。另分别投入1300万元和1155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涧河污水处理厂及定鼎门污水处理厂。建成垃圾中转站119座、水冲公厕396座,全部免费开放。此外,繁华地段、沿街156个单位的厕所对外开放。将旧城区2700余座公(户)旱厕全部改为水冲式厕所,出台了《洛阳市公厕管理办法》,实行免费公厕管理与市财政浮动补助机制。

市政府投入780万元,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分区明确、货架摆放整齐、服务文明礼貌的总体要求,以公厕改造,完善环卫设施,整治肉禽鱼环境和小食品店为重点,对65个农副产品市场逐一进行规划设计,分“农改超”、“规范管理”、“改造升级”三个档次分期分批实施改造。为预防禽流感和相关疾病的传播,在城区农副产品市场内禁止销售和宰杀活禽。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洛阳市蔬菜市场准入实施办法》。06年至09年坚持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并在经营场所和洛阳晚报上日公布蔬菜质量制度。目前,全市大型市场均增设了蔬菜监测室,并定期对外公布监测结果,使市场管理更加规范。为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实利益问题,特别是为解决农民进城销售季节性瓜果,给城市带来的卫生、占道经营与方便市民购物的矛盾,市政府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在城区原有农副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增设62个瓜果直销点,对进入市场和直销点销售瓜果的农民,免收一切费用,受到农民的欢迎。

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是垃圾、粪便等孳生地最多的地区之一。市政府将城中村改造、城乡结合部卫生管理纳入城市综合发展规划,完成了266条城中村道路修建,建立了城中村卫生清扫保洁和卫生检查机制,实行一日两扫,全天保洁的民办公司化环卫管理模式,公厕管理到位,取缔了村内旱厕,清理了各种沟渠、房前屋后卫生死角,推行了住户家庭卫生评比活动,达到了房间清洁,灶间干净,庭院绿化,家中无鼠害,环境卫生大为改善;积极推行垃圾袋装化管理制度,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清运率100%

旧城区的“三坑一池”是建国前遗留问题,一年三季熏臭难闻,蛆乱爬、蚊蝇乱飞,群众反映强烈。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230万元,对老城区、廛河区杨家坑、孟坑、煤渣坑,大众后街沉淀池采取居民搬迁、表面封盖、顶部封盖、两边护砌、边沟加盖等方式理进行了集中治理,使解放前至今一直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创卫得到了解决,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

市委、市政府把整治四河(伊河、洛河、河、涧河)三渠(秦岭防洪渠、中州渠、大明渠)看作是创卫的民心工程。从2001年到2006年,市财政共投资63.3亿元进行了综合整治。治理后的河渠水质清澈可鉴,道路畅通,绿草如茵,昔日的“污水河”、“龙须沟”已成为市民和中外游客生活、休闲的好去处,形成了“水在城中流,楼在水中映”的美妙景观。

市爱卫会在洛阳电视台定期播放病媒生物宣传片,设置公益广告50余条,印制《灭蚊蝇宣传材料》、《灭鼠宣传材料》、《灭蟑宣传材料》等各类宣传品200多万份,下发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方案及技术方案,聘请省市病媒生物防制专家授课培训,加大了技术指导力度,落实病媒生物防制经费,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保持了我市“灭鼠、灭蟑、灭蚊先进城区”称号,蝇密度也控制在国家标准三倍以内。去年至今,为保障奥运会和世界邮展期间国内外游客和本地人民的健康安全,确保“平安奥运”等目标的顺利实现,成立了以市长、市爱卫会主任郭洪昌为组长、市爱卫会各成员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充分利用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在全市集中进行以清理孳生地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积极发动全民参与义务劳动,有效解决了脏乱差这一难题,美化了城市环境。

3.6健康教育

市民健康水平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针对市民健康意识薄弱、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不卫生不文明的陋习,市政府成立了 “洛阳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委员会”,将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纳入《洛阳市卫生行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洛阳市区域卫生发展战略规划》。市、区分别设有相对独立的健康教育所,承担全市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职能,做到了机构、人员、设备、经费、工作五落实。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共编发290万份卫生科普宣传资料,在社区、公共场所、单位、城市主干道、游园广场、繁华地段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5万余块,设大型创卫公益广告2500余幅。利用机场、车站、广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市区公共场所设有禁烟标志,城市建成区无烟草广告。卫生部门开通了预防性病、艾滋病、高血压、糖尿病、乙型肝炎等168系列防病信箱,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讲座、有奖竞赛、橱窗评比;市妇联开展了“卫生进家庭”活动;市卫生局编印健康教育小册子33万册,免费发放到城市区每一户居民手中;《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洛阳电台、《洛阳晚报》等新闻媒体开辟每周12次健康教育专栏,并在网上开通了洛阳信息港健康宣传栏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通了95120健康知识热线咨询电话;各医院门诊、病区、社区门诊开设免费健康教育学校,设立健教专栏,印制了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健康咨询;组织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教育进万家”等活动。城乡中小学全部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5个。

4结果讨论

4.1加强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广大群众出行难问题

目前,我市已建成道路538条,其中,主次干道219条,支路及背街小巷319条,总里程559.19公里,总面积1971.21万平方米,较1996年总里程232公里、总面积284万平方米分别增加了2.4倍和6.9倍,有了量和质的飞跃。通过加强城市道路基础建设,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城市品位得到了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不断提高,新区道路四通八达,洛浦公园、王城大道、音乐喷泉、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洛阳歌剧院、体育馆、游泳馆、博物馆已成为洛阳市新的标志性景观。

4.2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

目前,全市各级有环境监测站10个,环境监测人员369人。全市建成16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08.5平方公里。通过多策并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2009年全年市区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336天,达标率为92.7%,比2003年环境质量优良天数94天提高了242天,达标率提高了66.9%。空气质量的良性回归,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4.3开展城市绿化工程,解决了黄土裸露问题

目前,城区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城区建设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60余处,单位、社区、城中村小型绿地游园星罗棋布,我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了5638公顷,园林绿地面积4819公顷,较1996年分别增长了119.4%149.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25%32.94%10.13平方米。河渠水质清澈可鉴,道路畅通,绿草如茵,为市民和中外游客生活、休闲提供了一个好去处,形成了“水在城中流,楼在水中映”的美妙景观,得到了中外游客和市民的认可。

4.4加大公共卫生建设和五小单位治理力度,解决了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三横五纵”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近年来我市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200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19‰ ,较1996年下降了13.56‰ ;婴儿死亡率为7.03‰ ,较1996年下降了10.44‰ ;孕产妇死亡率为31.38/10万,较1996年下降了40.77/10万。近两年,我市在双节、牡丹花会暨五一、高考期间,开展建筑工地食堂、学校食堂、保健食品等专项治理10多次,完成2009世界邮展、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20多次,立案查处食品卫生违法案件198起,取缔无证餐饮单位37家,责令整改600余家。在全市五小单位推广了集中消毒餐具,全市日使用集中清洗消毒餐具达到5万件以上,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全面推行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开展餐饮单位达标活动,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5.45%;实施餐饮业卫生监督公示制度公示率达99.83%。日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解决了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切实有效地安全保障。

4.5加强病媒生物孳生地的清理,解决了脏乱差问题

通过开展以清理病媒生物孳生地为主的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城市垃圾做到了日产日清,2008年奥运会及2009世界邮展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洛阳市实现了三个“零”的工作目标。即:来洛游客病媒传染性疾病零感染、四害密度零超标、游客零投诉。确保了奥运和邮展期间国内外游客和全市人民的健康安全,使我市四害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保持了“灭鼠、灭蟑、灭蚊先进城区”的荣誉。

4.6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解决了防病知识缺乏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措施,市民健康教育知识得到了加强,防病意识得到了提高,我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人口98%,居民步行15分钟以内可到达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了群众看病难这一问题。据2005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小学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由67%上升到92%,健康行为的形成率由61%上升到87%,市区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由65%上升到82%,健康行为的形成率由58%上升到76%

实践证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剂,是加快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载体,是群众积极参与创卫活动的内在动力。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拿牌子,要荣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创卫这一抓手,这一载体,切实解决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让老百姓受益,加快改善群众工作生活条件的步伐,泽惠于民。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市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城市基础建设和管理日趋完善,城市功能得到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城市建设和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达到了“绿、亮、净、美、畅” ,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市民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达92%。同时,优美的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日趋增多,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9.6亿元,是1996年的6.7倍,年均增长13.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6.6亿元,是1996年的8.6倍,年均增长19.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0.2亿元,是1996年的9.6倍,年均增长20.8%。人均生产总值30080元,是1996年的6.25倍,年均增长12.5%。旅游业已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共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30.8万人次,分别是1999年的4.9倍和4倍。200810月底,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张五常教授来洛考察时说:“洛阳是我到过的最清洁的中国城市”,这是对洛阳最高的评价,也是中外宾客对洛阳创建工作的认可,我们倍感欣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洛阳人民十年创建的结晶,也是创卫带给洛阳人民的宝贵财富。

创卫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民生,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工作重心,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管理水平为载体,按照“政府组织、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从健全长效机制入手,科学引导,堵疏结合,狠抓落实,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洛阳保持天蓝、地绿、水清、城靓,塑造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山水园林洛阳,文化旅游胜地”的城市人文形象,让洛阳这座古老而又迷人的现代化城市在世界历史文化的长廊里闪烁出她更加耀眼的光芒,放射出她更加迷人的魅力!

主办单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办公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叉口
Email:123456xxzx@163.com 豫ICP备12026827号-2 郑公备:41010502000045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