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Health Commission of Henan Province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疾病防控 > 综合管理
豫卫疾控〔2018〕47号河南省卫生计生委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 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
作者:  时间:2018-10-26  来源:  字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 (2016—2030年)》《“十三五”河南省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河南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推动我省中医药和疾病预防控制事业融合发展,把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融入疾病防控中,推进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中医疾控工作体系,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防病治病需求,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管理局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中医药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要求,在各级疾控机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业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在疾病防控中的比重和能力,探索构建“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疾控工作体系。

(二)主要目标。

按照“疾控主导、中医参与、业务融合、优势互补”的思路,将中医药融入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等各项工作,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响应迅速、深度参与的制度机制,建立完善中医药参与的重大传染病救治制度机制,探索发挥中医“简、验、便、廉”特点,具有中医特色的慢病管理和治疗模式,将中医药治未病理念融入疾病预防(养生)和宣教体系。

二、加强疾病控制机构中医药能力建设

提升疾病控制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药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在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防控中中医药作用,在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专家组中增加中医药专家成员比例,研究使用中医药措施预防疾病,开展中医药预防科研工作,加强中医药与疾控其他工作协调,并将中医药预防工作融入疾控整体工作。加强疾控机构业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培训,安排疾控机构主要业务部门人员接受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熟悉掌握中医药预防理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药应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推进中医药预防标准化建设,共同制定中医药疾病预防的标准、指标、制度和流程,建立中医药预防标准和制度体系,并将中医药预防标准、制度纳入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规范、标准和流程中,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协同作用。

三、拓展传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领域

一)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中医药救治协同机制。

加强中医药专家参与的专家救治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在重大急性传染病救治中,在各学科组应有一定数量的中医专家参与救治指南制订和救治活动。建立重大急性传染病共同响应机制,在重大急性传染病疫情暴发后,对定点中医机构和中医专家开展疫情通报和病情通报。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救治中,加强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协同,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诊疗中减毒增效、缓解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独特作用。加强传染病救治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落实《中医药法》要求,在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传染病医院建设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中医药科室、设置符合规定的床位并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开展中医传染性疾病专科专病诊疗。将中医药传染病诊疗归入中医药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建设范围,支持开展中医药重大急性传染病诊疗的科学研究,支持传染病救治机构开展中医药传染病病因病机研究,鼓励传染病救治机构和中医机构开展传染病中医药基础研究,开展中西医传染病协同研究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应用,总结临床实践中有效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形成中医诊疗规范和诊疗标准。

(二)提升中医机构重大传染病的救治能力。

提升中医机构传染病防控和诊断筛查能力,将具备条件的中医医院列为传染病救治定点机构,纳入疾病防控网络体系,在传染病爆发应对、重大传染病的诊断和临床实验室建设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具有接收法定传染性疾病的临床科室建设,完善人员结构,提升从业人员防护和诊疗能力,统筹将中医医疗机构和人员纳入培训体系,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开展业务合作和诊疗协同,共同提升中医医院传染性疾病的诊疗能力。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传染病信息化建设,指导中医机构、中医药人员传染病规范和标准的培训,健全和提升中医医院临床法定传染病的网络直报管理能力。

四、丰富慢性病中医药防治内涵

(一)建立健全中医药参与的慢性病防治管理体系。

完善疾控机构慢病管理职能和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在慢病管理中的比重,将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纳入慢病管理服务体系。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按照国家分级诊疗要求,推进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关于印发儿童等5个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基层便函〔2011〕147号)要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将中医药慢病干预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健康干预方案。发挥中医药在“预防、养生、保健、调理,治疗、康复”中的作用。鼓励具有中医背景人员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加强慢病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中医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中医药健康干预的能力。

(二)提升慢性病中西医协同诊疗能力。

加强中医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脑卒中等并发症多、危害性大的疾病中西医诊疗能力,将中医机构慢性病防治网络建设纳入全省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统筹考虑,对符合条件的优先选择。加强对疗效确切的慢病并发症的中西医诊疗方案优化和遴选,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或医共体团队建设中。支持疾控机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借助医联体建设,开展纵向和横向的慢病诊疗的合作网络和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中西医协同慢病诊疗能力取得突破。做好中医药慢病健康行为模式干预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将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情志调节、养生理念、行为调整、饮食调节等干预方式纳入慢病管理,提升慢病患者行为干预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搭建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阵地

(一)加强中医“治未病”机构建设。

提升医院“治未病”能力,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建立“治未病”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具备开展“治未病”能力,突出中医预防和健康管理的优势,鼓励各级医院开展具有浓郁中医特色、群众接受度高、效果显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

按照国家要求,联合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标准的研究,加强社会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的引导和规范,支持中医医师到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培训和示范,开展示范单位建设,引导医疗机构和社会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干预服务。

(二)探索总结中医药健康干预模式。

健康宣教机构应加强中医药宣教内容和方式的研究,各级健康宣教机构应将中医药健康教育纳入年度计划。加强中医养生保健宣传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更全面地认识健康,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在社会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上,挖掘中医药传统健康养生理念、健康行为、儿童保健、老年养生、情志调节,形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口诀,通过不同载体加强传播和宣教,及时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形成有效模式加以推广。加强传统医疗保健机构对就诊人群的教育宣传,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健康宣教和机构内容专业疾病预防保健宣教。搭建宣传阵地,加强宣教内容效果考核与评价。探索制定中医慢病防治服务规范,形成针对不同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或指南(服务包)。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状态评估方法。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健康干预的结合协同,发挥中医药优势,鼓励开展协同创新,引入“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管理与服务产品。完善健康干预等方面的成效评估,提升中医药健康素养。

支持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行政部门开展中医药健康进基层、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厂等活动。

六、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强化制度建设,将该项工作作为部门重点内容,加强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全面推进。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宣教机构要高度重视中医药融入疾控防治工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本单位发展规划、细化年度任务和方案,抓好落实,确保成效。

(二)做好示范带动。

积极开展试点县区、示范机构建设,将符合项目建设标准的机构纳入项目支持,并将疾控中医药工作纳入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指标体系,及时总结各地有效做法,开展示范评选,引导各部门和机构加强疾控中医药工作。

(三)强化落实考核。

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管理局将把疾控中医药工作协同建设纳入疾控和中医药绩效考核标准体系,加强对各地落实成效的考核。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将贯彻落实加强疾控中医药工作纳入本地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四)做好宣传引导。

在疾控工作中加强中医药工作是贯彻《中医药法》和国家、我省健康大会精神,落实预防为主、中西并重卫生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提升疾控工作能力、普及群众健康生活理念、降低卫生支出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在贯彻过程中,加强宣传引导,梳理总结示范典型,为工作有效开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1018   

 

主办单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叉口   Email:wsjkwwz@163.com  
豫ICP备2022020727号  郑公备:41010502000045  你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