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动态 > 新闻宣传 > 公益宣传 |
有一位援助非洲10年的河南医生,经历了怎样的九死一生 |
作者:胡晓军 张晓华
时间:2016-09-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字号:【大
中
小】
|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间刻度显得不同寻常。
但是对于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仵民宪来说,他人生中一个不同寻常的时间刻度,却是以10年来计数。2001年1月,他38岁;2015年7月,他52岁。作为一名医生,这14年间的10年,他在非洲的3个国家渡过,诊治病人约3万人次,赢得了3个国家的赞誉。
非洲国家普遍贫穷落后,医疗条件相当简陋,缺医少药的状况难以想象。而仵民宪先后工作的3个国家——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条件更为艰苦。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请缨,将一个医生的黄金10年奉献在了非洲大地上。从河南来说,3个国家、长达10年的援外医疗经历,除他以外,绝无仅有。即使在全国,也很少见。
“我感觉缺医少药的非洲人民需要我。在那里,每时每刻我都在感受一个医生治病救人的价值。”3月26日,忆起10年援非经历,仵民宪这样表达他长期坚守非洲的深层原因。
非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
在仵民宪获得的诸多荣誉中,有一项显得弥足珍贵。
那是2008年5月1日,在赞比亚“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中,仵民宪被授予该国的“五一”劳动奖,赞比亚外交部长为他颁发了证书和奖品。他不仅是获奖的唯一一位外国人,也是赞比亚政府首次将这一荣誉授给中国医生。
那是仵民宪参加援外医疗的第5个年头。他已经从非洲东北部的厄立特里亚,“转战”到了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相比于厄立特里亚的高原环境,赞比亚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特别是当地疟疾、艾滋病肆虐,让人苦不堪言。不过仵民宪工作出色,第一届援外任期还没结束时,赞比亚方面就多次向我方提出申请,希望他继续留在赞比亚工作。
2001年1月,仵民宪作为援厄立特里亚第2批医疗队员,首次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时,他的女儿刚刚11岁,上小学5年级。那时,他觉得女儿开始懂事了,家里没有太大负担,再加上家人都很支持他的选择,人生中有幸能够到非洲执行援外任务,机会难得。
终于,经过层层选拔,仵民宪成为三门峡市首批仅有的两名援外医疗队员之一。
仵民宪是陕西扶风县人,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从小,他就有个“援非情结”。
“上小学时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纪念白求恩》。一个加拿大医生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承担救死扶伤责任的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仵民宪回忆说。
小时候村里放电影,大多数片子仵民宪都不记得了,但有一部纪录片他一直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讲述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坦桑尼亚的故事。中国医生们身挎药箱,带着听诊器和银针为非洲病人看病,尤其那神奇的针灸技术,让当地人赞叹不已。那一幕也留在了仵民宪心里。
上世纪80年代初,仵民宪在西安医科大学上学。他的英语老师经常用英语讲起在中国援苏丹医疗队做翻译时的见闻。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仵民宪对老师和医疗队的医生充满了敬意,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走出国门,为非洲百姓解除疾苦。
2001年至2003年,仵民宪参加援厄立特里亚第二批医疗队;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他先后参加援赞比亚第13批、14批医疗队;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他又先后成为援埃塞俄比亚第16批、17批医疗队员。
就连仵民宪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在38岁的时候,有了第一次机会参加援外医疗任务,并且能够5次加入援外医疗队,先后在非洲工作和生活长达10年之久。
这10个援外年度中,仵民宪的女儿仵静宜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仵静宜的记忆里,爸爸从她上五年级时去非洲后,几乎“长”在了非洲。
仵静宜回忆说,按照规定爸爸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可是由于工作忙不过来,也不是每年都回来。这10年里,仵静宜见到爸爸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半年。“我和妈妈已经习惯啦。爸爸回来后,一直念叨非洲的病人太可怜,为了能多救一个病人离家远点没啥。”
对于援非的记忆,仵民宪在自己正在出版的著作《我的非洲10年》中,进行了倾情书写。据了解,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2万多名中国医疗志愿者先后来到非洲,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仵民宪援非10年、扎根非洲的故事,正是两万多援非志愿者的缩影。 九死一生的生命历练
尽管已经对在非洲的艰苦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可是对于经常面临的生死磨练,仵民宪还是有点吃不消。最惊险的是,在援赞比亚期间,他先后8次与艾滋病“擦肩而过”。
第一次,手术还没有做完,当地护士报来检查结果说,患者被检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这是仵民宪在手术中手被针扎伤后,第一次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听到这个消息后,虽然已经在非洲当援外医生两年了,想到有可能会感染上艾滋病,他还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仵民宪说,自己最恐惧的是,回到国内后,大家还能不能以平常心与他交往,他还能不能够顺利地当一个医生。还好,这次职业暴露有惊无险。仵民宪的心理压力也暂时消除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援赞比亚4年间,仵民宪先后8次在手术中手被扎伤,其中有5次患者被检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虽然有了第一次的铺垫,但之后的几次艾滋病职业暴露,仵民宪还是感到很紧张,压力很大。此外,提起每次职业暴露后连续服用1个月阻断药的过程,仵民宪也感到很痛苦。
服用一个月的抗艾滋病预防药物,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眩晕等副作用,甚至1个月内连续呕吐,使人难以忍受。更难以忍受的是心理的压力——万一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他涉及职业暴露的手术,包括胆囊切除、剖腹探查、疝气手术、食道癌手术等等。这意味着,只要是动手术,就可能发生职业暴露,让人防不胜防。
这还不算,援非10年,仵民宪还先后经历了4次车祸,每一次都万分惊险。这其中的两次,都是车开着开着,轮胎突然爆裂。有一次,车祸发生的时候,车连着翻了几个跟头,幸亏大家都系了安全带,只是受了点轻伤。其实,他们是汲取了以往队员牺牲血的教训。
提起非洲的疟疾,有一句话很形象,“在非洲疟疾高发区,任何的身体不适都可能是疟疾引起的”。咳嗽可能是疟疾,拉肚子可能是疟疾,耳鸣也可能是疟疾……而赞比亚正好是疟疾高发区,这里每年都有中国人因疟疾死亡。在赞比亚4年多的时间里,仵民宪先后得过12次疟疾,每次发病都发热发冷,全身非常难受。即使这样,他有时还带病坚持工作。
实际上,援非10年,仵民宪已经记不清楚有过多少次惊险万分的经历了。而与这些惊险万分的经历相比,加班加点的工作反而成了“小儿科”。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仵民宪常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他说援外医疗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即使有生命危险,他也在所不惜。 惠及非洲人民的医疗实践
在赞比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期间,仵民宪为一位叫格兰黛丝?茜苏的23岁患者切除了重达20公斤重的巨大肿瘤,在该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据了解,该患者见到到仵民宪时,腹部肿瘤已经长了1年多时间,从外表看起来就像临产的孕妇,行动十分困难。这样的手术,即使在国内,也是比较复杂的大手术。特别是放在当时缺医少药的赞比亚,手术做起来就更加困难。拿这位患者来说,她四处求医1年多,却始终求医无门。仵民宪经过仔细研究,顺利为其实施了手术。
手术第二天,患者如释重负,下床活动了。赞比亚最大报纸《赞比亚时报》在头版头条予以进行报道,并配发评论,称赞“实施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是一位名叫仵民宪的中国医生……”
仵民宪所在的这家医院系铜带省的恩多拉中央医院,是赞比亚的第二大医院。在该院,有来自埃及、印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塔等多国的医生工作,病人多,压力大,医疗条件差。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加上条件有限,一些在国内很普通的疾病在这里变得复杂起来,如巨大甲状腺肿、巨脾、巨大和晚期肿瘤等。为了多治疗病人,仵民宪经常加班加点见缝插针安排手术,并在术前精心准备,术中一丝不苟,完成了很多疑难复杂的病例。
赞比亚前总统夫人奇鲁巴·温瑞女士一次外出发生车祸,多处受伤,经过仵民宪的精心治疗,最终转危为安;2006年4月,在赞比亚第14届外科年会上,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医生,仵民宪用英语作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大会发言,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这是10年间仵民宪在非洲3个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手术,刷新各国医学空白的缩影。
厄立特里亚位于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是世界上最穷困的国家之一。仵民宪到厄立特里亚执行援外任务的时候,当时该国有350万人口,却只有30多名医生。
仵民宪支援的该国最大的医院哈利贝特医院,医疗条件还不如我国一个县医院。病人做一个普通手术需要排队等待很长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几年。有的病人就在等待中死去。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仵民宪经常加班加点,中午在手术室和当地医务人员吃点儿英吉拉;晚上急诊,经常手术到后半夜。
厄立特里亚的疾病谱还与国内不同。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仵民宪常尝试不同的疗法,并向当地医生介绍交流国内的新方法、新技术。他有时还帮助其他专业的中国医生做翻译和书写病历,充当助手协助他们完成手术,这无意中为他以后在非洲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埃塞俄比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期间,仵民宪曾经和两名队员,被派遣到总统吉尔马·沃尔德·乔治斯的家乡——图卢布卢。图卢布卢本是一所小镇,环境恶劣;图卢布卢医院只是一所新建的乡镇级医院,有50张床位和2名年轻的当地医生,条件非常简陋。这样简陋的条件,还吓跑了两名来这里支援的其他国家医疗队的医生。但是仵民宪和队友并没有被这样的困难吓倒,他们到这里没有多久,就让从未启用过的手术室运作起来。
第一例手术即是乳腺癌根治术且成功了。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新华社驻埃塞俄比亚记者、当地报纸都做了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之后又有多项突破性的外科手术实施。后来到了首都中国援建的新医院后,仵民宪还和队员一道,继续攻坚克难,开展了不少高难度的大手术,如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术、甲状腺癌根治术、乳腺癌及直肠癌根治术等高难度手术。
“保存生命,这是惟一的幸福。”100多年前,法国学者、医生史怀泽自非洲行医经历中,提出要“敬畏生命”。这也成为生命伦理学的思想基础。在仵民宪10年的援非足迹中,他实践着“敬畏生命”的价值,为3个国家的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留下了尊严和口碑。 |
主办单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与博学路交叉口 Email:wsjkwwz@163.com 豫ICP备2022020727号 郑公备:41010502000045 你是第 位访客! |
|
![]() ![]() |